作品1號 發表時間:2004-04 《柳.夢.梅》 Willow Dreams of Plum
文/ 陳昱伶
《柳‧夢‧梅》為二分之一Q劇場第一部作品,於「十全十美女節─2004女性戲劇聯演計畫」演出,初試啼聲即入圍第三屆「台新藝術獎」的年度表演藝術類作
品,也是臺灣首部崑曲小劇場作品。崑曲與小劇場在臺灣的初次碰撞源於第三屆女節製作小組的發想,這次的突發奇想,促成戴君芳與楊汗如的合作,成就了二分之
一Q劇場這個獨樹一格的表演團體。此劇源起於戴君芳和楊汗如想做「鬼」的故事,於是選擇崑曲經典《牡丹亭》為題材。《牡丹亭》為明代作家湯顯祖的作品,原著共五十五齣。故事講述杜麗娘於夢 中初識男女之情,夢醒之後卻因相思而亡。其魂魄特來尋訪柳夢梅與其歡好,並囑託柳夢梅掘墳開棺,助他復生,兩人經歷一番波折之後同受封賞,有情人終成眷 屬。 二分之一Q劇場另闢蹊徑,選擇《牡丹亭》經過整理但尚未定型的段落為改編題材,且不冒然更動唱腔,改編工作多著重於精簡篇幅。《柳‧夢‧梅》取原著中第二 十八齣〈幽媾〉、第二十九齣〈旁疑〉、第三十齣〈歡撓〉及第三十二齣〈冥誓〉剪裁而成,全劇共分為〈幽媾〉、〈歡撓〉和〈冥誓〉三場。《柳‧夢‧梅》的情 節和原著四齣相同,整編的劇本大致上也以原著的唱詞與念白刪減或改寫而成。演出說明如下:
◎ 柳梅遇合 人鬼交歡 《牡丹亭》留有許多著名的折子戲,最為人熟知的便是〈遊園驚夢〉。〈驚夢〉演繹一段綺麗春夢,杜麗娘於夢中遇一書生執柳而來(即柳夢梅)向其求愛,在柳夢 梅的引領下,杜麗娘初嘗男女之情的美好。〈幽媾〉則正好和〈驚夢〉互為對照,杜麗娘的芳魂化被動為主動,不但夜訪柳夢梅,更以豔麗之姿與溫言軟語誘使柳夢 梅與之合歡。〈幽媾〉和屢次搬演的〈驚夢〉不同,在演出時卻總是被含糊帶過。但縱觀全本《牡丹亭》,杜麗娘唯有在魂遊人間時,才展現出對情慾的大膽追求; 回轉人世之後,他竟馬上恢復成矜持含蓄的大家閨秀。杜麗娘這樣的轉變,倒是作鬼卻比作人自由。《柳‧夢‧梅》聚焦此一段落,正視杜麗娘的慾求,除了呼應 「女節」之外,也因其選擇的片段與切入的角度,使此次改編取得了令人玩味的位置。 《柳‧夢‧梅》於女節演出,卻以男主角為名,此名更是男主角夢見一女子立於梅樹下而來,改名緣由和故事互相呼應。柳夢梅在演出中有好幾波情緒轉折,從巫山 雲雨的滿足與欣喜,到知道真相的驚懼與恐慌,再到最後願為真愛奮力一搏的堅定(或許其中夾雜著杜麗娘的脅迫)。寫實、合理的情感表現,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柳 夢梅,的確使演出堪以男主角之名命名。以《柳‧夢‧梅》為劇名既適切,又存有與「女節」的奇特對比。二分之一Q劇場在「柳夢梅」中加上「‧」以為劇名,當 「柳夢梅」變成「柳‧夢‧梅」,更有了一層新的解讀意義,為「柳夢梅‧夢‧杜麗娘」之夢,亦是「柳之夢」與「梅之夢」的交會,意為柳梅遇合、人鬼交歡。 ◎ 傳統崑曲與現代劇場的跨界狂歡 為了在保有崑曲原貌的前提下建立新的表演藍圖,《柳‧夢‧梅》選擇將現代劇場元素以「加法」的方式為演出增加樂趣,呈現給觀眾一場兼具原汁原味崑曲聽覺和 現代劇場視覺體驗的演出。因此,二分之一Q劇場嘗試以視覺思考去轉換崑曲的文學思考,利用幽默詼諧的劇場手法,拉近崑曲與現代觀眾的距離。於是,二分之一 Q劇場在《柳‧夢‧梅》中放入非戲曲表演者、檢場人和裝置藝術三種元素,打破原先戲曲表演的空間、節奏與視覺表現,用以豐富、放大演出的構圖、線條與色 彩。 柳夢梅與杜麗娘由崑曲小生楊汗如與京劇旦角陳美蘭分飾,石道姑一角則是由非戲曲演員阮文萍擔綱演出。柳、杜二人的「雅」與石道姑的「俗」正好形成強烈對 比。柳、杜二人的崑曲唱腔與身段,和石道姑自成一格的表演方式,由於角色氣質的差異,其間的落差倒隱含了另一層趣味性,也稍稍弭平現代觀眾對於長時間唱段 的不適應。兩種不同的表演節奏,讓整場演出顯得相當活潑。 劇中人之外,《柳‧夢‧梅》的舞台上還穿梭著數名檢場人。檢場人是傳統戲曲原有的特色,在當代戲曲舞台上越來越不受到重視的檢場人,在《柳‧夢‧梅》中轉 為新的表現方式。檢場人除了幫助道具的上下場之外,他們亦是腳踏車的發動者或蹺蹺板上的砝碼,讓場上裝置能隨導演的指示呈現。當他們在演出中「觀望」劇中 人之時,達到放大「觀眾─檢場人─劇中人」這層關係的效果。 為了強化視覺上的全新體驗,二分之一Q劇場和施工忠昊合作,以施工忠昊的裝置取代戲曲固有的一桌二椅,營造新的戲曲表演空間。《柳‧夢‧梅》的舞台主要由 兩樣裝置──「蹺蹺板椅」和「圓形轉盤」構成。蹺蹺板椅的外觀形似兩張上下相反的長板凳,可以如同蹺蹺板一樣上下擺動,中間還附有桌案,整體看來極具一桌 二椅變形之感。圓形轉盤則是一個平放在地上、類似小舞台的空間。當圓形轉盤和腳踏車連結之後,甚至可以透過踩動腳踏車的方式使其轉動。 裝置藝術為演出中鮮明的標誌,自然特別引人注目,裝置和崑曲的混搭也產生新的表演火花。蹺蹺板的上下擺動和圓形轉盤的旋轉,營造出輕盈、跳動的虛幻空間, 讓杜麗娘這一縷幽魂悠遊其間,顯露出他渴求情愛的自由奔放。而當演員於場上與裝置互動之時,裝置則又因為表演而被觸發另一種含意。兩樣裝置和崑曲表演互動 產生的「不合常理」,反倒更能達到放大與聚焦戲曲身段的效果。像是杜麗娘在表現鬼魂身段時利用轉動的圓形轉盤呈現,便頗有向觀眾展現崑曲身段美好的企圖。 裝置多變的呈現方式和崑曲歌舞身段的結合,也使人鬼合歡的狂想呈現出奔放多變的視覺圖像。 劇照欣賞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精彩片段欣賞 |